![]() 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包括一導光板、複數光纖、至少兩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以及至少兩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該導光板覆蓋於該光纖的上方,該光纖具有一出光面以及兩入光面,該出光面朝向該導光板,該入光面位於該光纖的兩端。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光纖的兩端,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兩側,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具有不同的光波長。本發明通過該導光板與該光纖的堆疊以及不同波長光源的調控,可以提升該背光模組的演色性。 公开号:TW201321862A 申请号:TW100146065 申请日:2011-12-13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Chih-Hsun Ke;Ming-Ta Tsai;Pu-Xian Hsu 申请人: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IPC主号:G02B6-00
专利说明:
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較佳演色性與色溫控制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 LED產業是近幾年最受矚目的產業之一,發展至今,LED產品已具有節能、省電、高效率、反應時間快、壽命週期時間長、且不含汞、具有環保效益等優點。藉由這些使用上的優點,發光二極體也被做為背光模組的光源之一。目前背光模組的光源採用以發出白色光為主,該白色光是以發出藍色光的發光二極體搭配黃色螢光粉經混光形成,此種白色光所具有的演色性較差,為提升該白色光的演色性,通常會將原先所使用的黃色螢光粉,以紅色螢光粉加上綠色螢光粉來取代,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增加演色性,但是也會因此而降低發光二極體的發光效率。如何能在不影響發光效率下,增加發光的演色性是目前背光模組光源的努力的課題。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以不同波長光源調控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 一種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包括一導光板、複數光纖、至少兩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以及至少兩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該導光板覆蓋於該光纖的上方,該光纖具有一出光面以及兩入光面,該出光面朝向該導光板,該入光面位於該光纖的兩端。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光纖的兩端,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兩側,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具有不同的光波長。 上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由於具有該導光板以及該光纖上下堆疊所組成的結構,可以分別導引不同光波長的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使不同光波長的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進行混光。藉由不同光波長的顏色光以混光所形成的顏色光將具有更佳的演色性,並且不同光波長的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因電特性不同,也方便其個別的電路配置進而有利於整體發光的色溫控制以及增加熱源的散熱效率。此外,該光纖的全反射效率高,配合該發光二極體光源的發光,有助於該背光模組的發光效率,降低該發光二極體光源的使用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一具體介紹。 請參閱圖1,所示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該光源結構10,包括一導光板12、複數光纖14、至少兩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6以及至少兩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8。該導光板12包含有一出光面122以及至少兩入光面124。該出光面122位於該導光板12的頂面,該入光面124位於該導光板12的側面,使該出光面122與該入光面124相互垂直。本第一實施例中,該導光板12具有兩入光面124,該入光面124位於該導光板12相對的兩側面上。該導光板12覆蓋於該光纖14的上方。該光纖14具有一出光面142以及兩入光面144,該出光面142位於該光纖14的頂面並朝向該導光板12,該入光面144位於該光纖14的兩端。該出光面142的表面具有多數微結構1422設置,該微結構1422的表面與該入光面144相互垂直。該光纖14兩端的該入光面144分別設置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6,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6發出的光線由該入光面144射入,通過該光纖14導引由該出光面142的該微結構1422發出,射向該導光板12。該導光板12兩側的該入光面124分別設置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8,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8發出的光線由該入光面124射入,通過該導光板12導引由該出光面122射出。本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是以複數發光二極體162、182封裝構成光條(Light Bar) 構型(如圖2所示) ,使該發光二極體162、182均能對著該入光面124、144發射光線。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具有不同的光波長,基於不同光波長的電特性不同,使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分別設置,可便於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的電路配置。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各別的電路配置,可藉由調控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的長波長電流控制整體光源的色溫。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的分別設置,使熱源可以分散而增加熱消散的速率。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6發出白色顏色光,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8發出紅色顏色光。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發出不同光波長的白色以及紅色顏色光,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6通過該光纖14以及其該出光面142上的該微結構1422進行光的發射,由於該光纖14具有高的全反射效率,該微結構1422具有增加光的發散效率,從而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6發出的白色顏色光不但亮度增強而且更能均勻地發射。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8通過該導光板12的該出光面122發射出紅色顏色光,將與射向該導光板12的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6的白色顏色光進行混光,藉此上下堆疊的混光增加該光源結構10背光模組的演色性。該光源結構10背光模組的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16、18分別在該光纖14的兩端以及該導光板12的側面設置,使該光源結構10背光模組為側光式背光模組(Side-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請再參閱圖3,本發明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該光源結構20,包括一導光板22、複數光纖24、至少兩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26以及複數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8。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該磊晶結構10基本上相同。不同在於:該導光板22具有一出光面222以及一入光面224。該出光面222位於該導光板22的頂面,該入光面224位於該導光板22的底面。該出光面222與該入光面224相對平行設置。該光纖24具有一出光面242以及多個入光面244,該出光面242位於該光纖24的頂面並朝向該導光板22,該出光面242的表面上具有多數微結構2422設置,該多個入光面244分別位於該光纖14的兩端以及底面。該光纖24兩端的該入光面244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分別設置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26。差異在於該光纖24底面的該入光面244與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8配合,使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8設置於該光纖24的下方。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6、28同樣是以複數發光二極體262、282封裝構成光條(Light Bar) 構型,使該發光二極體262、282朝向該光纖24的入光面244。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26發出的光線由該光纖24兩端的入光面244射入,通過該光纖24導引由該出光面242的該微結構2422發出,射向該導光板22。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8發出的光線由該光纖24底面的入光面244射入,通過該光纖24導引由該出光面242的該微結構2422發出,射向該導光板22。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6、28同樣具有不同的光波長,分別由位於該光纖24兩端以及底面的多個該入光面244射入,使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6、28在該光纖24內進行混光,然後由該導光板22的入光面224射入,再由該出光面222發出以增加該光源結構20背光模組發光的演色性。另外,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8在該導光板22覆蓋的該光纖24下方設置,並以複數發光二極體282分別對應該光纖24底面的多個入光面244射入,可用以增加該光源結構20背光模組的亮度以及對比度。該光源結構20背光模組的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8直接位於該導光板22下方,是為直下式背光模組(Direct-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綜上,本發明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使該複數光纖在該導光板下方設置,並以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具有不同的光波長分別對應投射,藉由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的混光以增加該光源結構背光模組發光的演色性。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的分別設置,便於電路的配置及調控,使背光模組的色溫控制、熱消散的速率可以增加。 應該指出,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在本發明精神內做其他變化。這些依據本發明精神所做的變化,都應包含在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範圍之內。 10、20...光源結構 12、22...導光板 122、142、222、242...出光面 124、144、224、244...入光面 14、24...光纖 1422、2422...微結構 16、26...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 162、182、262、282...發光二極體 18、28...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 圖1是本發明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是圖1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的頂視圖。 圖3是本發明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10...光源結構 12...導光板 122、142...出光面 124、144...入光面 14...光纖 1422...微結構 16...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 162、182...發光二極體 18...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
权利要求:
Claims (14) [1] 一種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包括一導光板、複數光纖、至少兩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以及至少兩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該導光板覆蓋於該光纖的上方,該光纖具有一出光面以及兩入光面,該出光面朝向該導光板,該入光面位於該光纖的兩端,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光纖的兩端,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兩側,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具有不同的光波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導光板包含有一出光面以及至少兩入光面,該出光面位於該導光板的頂面,該入光面位於該導光板相對的兩側面,該出光面與該入光面相互垂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光纖的出光面位於該光纖的頂面,該出光面的表面具有多數微結構設置,該微結構的表面與該光纖的入光面相互垂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的光線由該光纖的入光面射入,從該光纖出光面該微結構射向該導光板。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的光線由該導光板的入光面射入,從該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是以複數發光二極體封裝構成光條(Light Bar) 構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白色顏色光,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紅色顏色光。 [8] 一種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包括一導光板、複數光纖、至少兩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以及複數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該導光板覆蓋於該光纖的上方,該光纖具有一出光面以及多個入光面,該出光面朝向該導光板,該入光面位於該光纖的兩端以及底面,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光纖的兩端,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設置於該光纖的底面,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具有不同的光波長。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該出光面位於該導光板的頂面,該入光面位於該導光板的底面,該出光面與該入光面相對平行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光纖的出光面位於該光纖的頂面,該出光面的表面上具有多數微結構設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的光線由該光纖兩端的入光面射入,從該出光面的該微結構射向該導光板。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的光線由該光纖底面的入光面射入,從該出光面的該微結構射向該導光板。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一、二發光二極體光源是以複數發光二極體封裝構成光條(Light Bar) 構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白色顏色光,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紅色顏色光。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8339028B2|2012-12-25|Multicol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8182115B2|2012-05-22|Light source device TWI459094B|2014-11-01|背光模組的光源結構 US20140160728A1|2014-06-12|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KR100664982B1|2007-01-09|Led를 이용한 lcd 백라이트 모듈 US20090034288A1|2009-02-05|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edge type backlight module US8919978B2|2014-12-30|Lighting device TWI553915B|2016-10-11|發光二極體裝置及採用該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 CN104654052A|2015-05-27|照明设备 JP6066810B2|2017-01-25|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40038062A|2014-03-28|퀀텀 도트부가 구비된 발광 장치 KR100782797B1|2007-12-05|백 라이트 유닛 CN202756978U|2013-02-27|一种可调色温的白光led照明装置 JP6088160B2|2017-03-01|発光装置および当該発光装置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 KR20120132003A|2012-12-05|조명 모듈 KR20110109460A|2011-10-06|발광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라이트 유닛 US20080084691A1|2008-04-10|Light device with a color mixing effect KR101324233B1|2013-11-01|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시스템 CN101498424A|2009-08-05|高效率三波长背光模块 KR101886117B1|2018-08-07|표시 장치 KR101810920B1|2017-12-20|조명 모듈 KR20110135218A|2011-12-16|조명 장치 KR20130110963A|2013-10-10|광학 필터가 포함된 led 패키지 KR20130012612A|2013-02-05|조명 모듈 CN203240389U|2013-10-16|侧光式led集成模块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459094B|2014-11-01| US20130135900A1|2013-05-30| CN103133939B|2015-02-04| CN103133939A|2013-06-05| US8998436B2|2015-04-07|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H09159834A|1995-12-13|1997-06-20|Casio Comput Co Ltd|照明装置| US6608614B1|2000-06-22|2003-08-19|Rockwell Collins, Inc.|Led-based LCD backlight with extended color space| CN1714305A|2002-10-21|2005-12-28|塑胶发明与专利公司|复合光电导体及连接器| JP3991358B2|2003-01-07|2007-10-17|ソニー株式会社|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334505B|2006-05-19|2010-12-11|Coretronic Corp|Back light module and flat panel display incorporating the same| TWI347472B|2006-06-02|2011-08-21|Chimei Innolux Corp|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JP2009049008A|2007-07-26|2009-03-05|Panasonic Corp|面状照明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7872705B2|2007-07-29|2011-01-18|Cree, Inc.|LED backlight system for LCD displays| CN101666462A|2008-09-03|2010-03-10|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侧光式背光模块、其导光元件及其线光源| CN101440919A|2008-12-18|2009-05-27|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侧入式背光模组| TWI399594B|2009-07-15|2013-06-21|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Linear light emitting light guide module| CN101667373B|2009-09-28|2011-07-27|友达光电有限公司|显示装置| CN102072439B|2010-11-05|2012-11-21|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光源模块以及背光装置|CN103994366B|2014-05-04|2016-06-15|北京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353851B|2016-10-20|2019-05-17|长春理工大学|一种侧端开口侧体发光光纤、其制造方法及背光模组| KR20190063134A|2017-11-29|2019-06-07|에스엘 주식회사|차량용 램프| KR20190108216A|2018-03-13|2019-09-24|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CN210035343U|2018-12-12|2020-02-07|Sl株式会社|车辆用灯具|
法律状态:
2017-08-0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1110388869.4A|CN103133939B|2011-11-30|2011-11-30|背光模块的光源结构|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